企业应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对 SMT 行业润滑油脂的影响,需构建 “技术创新 - 供应链优化 - 市场适配 - 合规认证” 四位一体的立体化策略,具体可从以下六个维度展开:
-
生物基与纳米材料突破
采用植物基基础油(如瑞安勃 Bio-Extreme 高温链条油)替代传统矿物油,其可生物降解特性满足欧盟《新电池法规》对循环经济的要求。同时,引入纳米添加剂(如 MXene 无溶剂纳米流体)提升抗磨性能,摩擦系数降低 30%,并减少微振磨例如,日本 THK 的 AFF 润滑脂通过纳米合成油基,将滚动阻力降低 30%,适配高速贴片机的高精度需求。
-
耐高温技术迭代
针对回流焊炉 250℃以上高温场景,优先选择氟化高温聚合脂(如 BIRAL BIO-30),其在 320℃下无积碳生成,链条寿命延长 3 倍。全氟聚醚脂(PFPE)虽受 PFAS 法规限制,但在半导体封装等极端场景仍可阶段性使用,需同步研发替代方案如烷基苯导热油。
-
智能化润滑系统集成
开发 PLC 控制的智能润滑装置,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,自动调整注油频率。例如,某专利装置可实现定时定量注油,减少人工干预和浪费,维护周期延长至传统油脂的 2 倍。克鲁勃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在德国工厂试点中,能耗降低 5%,验证了智能润滑的能效优势。
-
基础油自主化生产
布局合成油产能以降低进口依赖,如统一石化的烷基苯生产线实现 PAO 国产化,成本较进口降低 40%。同时,与欧美直采平台(如茂信泰能源)合作,确保生物基原料稳定供应。
-
循环包装与废弃物管理
采用可回收包装(如扬铃电子的轻量化设计),物流碳排放降低 25%。废油脂回收需符合《欧盟电池法规》对危险废物的处置要求,例如克鲁勃的生物基润滑脂可在自然环境中分解,减少工业废弃物。
-
供应链尽职调查
应对欧盟《新电池法规》对供应链透明度的要求,需追溯原材料来源(如锂、钴的开采合规性),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可溯源。
-
国际认证体系全覆盖
同步获取 ISO 14067(碳足迹)、ISO 21469(汽车行业)、ISO 14644-1(无尘室)等认证。例如,统一低碳科技的烷基苯导热油通过碳足迹认证,碳排放量较行业平均降低 43%。日本 NSK 的 K3035K 润滑脂通过无尘室认证,粉尘生成量减少 70%,适配半导体封装环境。
-
成分合规性管理
严格管控 PFAS 等受限物质,如 BIRAL BIO-30 不含重金属和有害溶剂,符合欧盟 RoHS 指令。针对无铅焊接工艺,需确保润滑油脂不影响焊点质量,避免油滴污染电路板。
-
新能源与半导体领域深耕
开发适配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的耐高温油脂(如统一石化的烷基苯导热油),以及半导体封装设备的高洁净度油脂(如 NSK 的 LG2 无尘室油脂)。储能领域的液冷系统则催生对低电导率润滑油脂的需求。
-
性价比替代与增值服务
国内企业如东莞盈东通过代理国际品牌积累技术经验后,推出价格仅为国际品牌 60%-70% 的替代产品(如 BIRAL BIO-30),并提供智能检测设备与润滑油脂协同优化方案,提升客户粘性。
-
产学研深度融合
与高校(如中科院)共建联合实验室,开发纳米添加剂、生物基基础油等核心技术。例如,西安玛珂特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机器人关节润滑脂,连续工作时间达 8000 小时,实现进口替代。
-
设备厂商战略合作
与西门子、富士等设备厂商建立联合研发机制,如 THK 的 AFJ 润滑脂通过与贴片机厂商的技术协同,在导轨润滑领域市占率超 40%。本土企业可通过参与设备出厂预装,快速切入高端市场。
-
碳足迹与 ESG 管理
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体系,如绿的谐波 096 油脂通过配方优化、生产节能、包装可回收,实现全链条低碳化,年减碳 942 吨。同时,将 ESG 指标纳入供应商考核,优先选择通过 ISO 14001 认证的合作伙伴。
-
区域市场差异化布局
亚太地区(尤其是中国)仍是增长最快的市场,需重点拓展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;欧美市场则聚焦高端产品升级,如克鲁勃的数字化润滑解决方案已在德国工厂试点应用。
-
研发投入与人才储备
高端润滑油脂研发周期长(如氟化聚合物合成需 3-5 年),企业需设立专项研发基金,并引进材料科学、摩擦学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。例如,玛珂特通过 “高薪 + 股权激励” 吸引技术团队,研发投入占比达营收 15%。
-
法规动态跟踪与合规预警建立法规监测机制,及时响应欧盟 PFAS 限制(2025 年生效)、中国《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》等政策变化。例如,针对欧盟新电池法规对碳足迹的要求,需提前 1-2 年启动认证流程。

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与我们公司联系,电话:13580828702;